记者 闫桂花
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地方政府增加6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,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。截至目前,6万亿置换隐性债务额度发行已过半。在19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“热点问题研讨会”上,专家建议适当调高东部省份的债务额度,支持其扩大有效投资,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。
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指出,未来几年广义财政收支缺口都在10万亿元以上,从整体情况看,2025年是地方流动性压力较大的年份,地方政府债券加城投债券到期规模约6.6万亿元。她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“6+4+2”的节奏,在流动性压力大的年份加大发行额度;另外,考虑到刚性偿债压力在进一步加大,当前利率水平也有调整的空间和必要性。
“6+4+2”是指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大规模债务置换方案,包括: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,分三年实施,2024-2026年每年2万亿元;从2024年开始,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,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;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,仍按原合同偿还。
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也表示,目前的“6+4+2”化债方案是基于“债务到期是均匀分布的”这一假设前提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他建议将化债额度一次性给到地方,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化债。“把节奏前移,(这样)高风险地区也可以尽快化解债务风险。”他说。
罗志恒还提到,发债额度要基于当前中美贸易战形势加以调整。他说,东部大省是经济发展中挑大梁的省份,同时也是受贸易战、关税战影响最大的区域,比如,浙江、江苏、广东三省对美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比例均超过16%,高于全国14.7%的平均水平。因此,应适当调高东部省份的债务额度,同时调高负债率指标的限制,以支持东部大省扩大有效投资。
在本次研讨会上,与会专家还就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进行了热议。他们强调,清欠拖欠企业账款是恢复市场信心、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。
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。3月24日,国务院发布修订后的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》,和之前相比,新修订的《条例》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,加大了治理拖欠企业账款的力度。3月28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等。
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表示,当前的化债聚焦在隐性债务上,而隐性债务的本质是地方债务的刚性债务,其背后是对千家万户的账款拖欠,对营商环境、政府信用,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。
“尤其是缺乏足够融资工具的民营企业,一旦被拖欠,就很容易陷入危机状态。因此,解决拖欠问题是缓释风险、做活经济主体,甚至是扩大内需、提升供给质量、维持经济运转的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措施。”毛振华说。
根据中诚信国际的测算,广义上,和政府往来相关的应收账款规模大概在10万亿元以上;从窄口径来看,预计规模在4.5万亿元左右。袁海霞建议,一方面要加快政府拖欠款摸排,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偿还顺序;另一方面,被拖欠账款的企业可以考虑加大对金融工具和创新工具的应用,包括应收账款融资、保理业务等,以缓释流动性风险。同时,政府可以考虑扩大拖欠账款置换范围、设立清欠行动专项再贷款等。
罗志恒建议以省为单位建立清欠账款的相应机制,比如,省级财政部门对当地企业设立政府欠款的信息直通系统,然后根据摸底数据制定清欠额度,通过中央债在各省之间进行调剂。
有话要说...